資 訊
蘋果公司是如何做工業設計的 | FROM ZERO TO ONE
- 來 源:foreidea
- 發 表 于:2016-12-29
- 作 者:admin
- 人 氣:22635
能讓 Apple 的工業設計如此出眾,主要在于執行,這包括了它的地位,如果設計在公司沒有實際地位(盡管大多數公司會用它來裝飾宣傳),那它就是常說的“美工”。 Steve Jobs 說過“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真正去執行的人并不多。
我也知道的很少,因為媒體很少報道,即使有也是簡略介紹,所以無法了解他們具體是如何做的,一些邊角料。
1997年 Paul Kunkel 出版過一本書 Appledesign: The Work of the Apple Industrial Design Group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ASIN/1888001259/architoshbooks)介紹了此前 Apple 的設計,內有大量模型、手繪和產品的照片,這本書也沒有再版,我也沒看過。
在早期 Apple 的工業設計中,來自外部的 consultant 是很重要一部分,至少從一些文章資料上看那時他們設計人員來來往往比較松散,外部設計師做著做著就變成內部員工。
Apple 最早的工業設計師是 Jerry Manock ,他是在1977年4月 Apple II 推出9周前被雇傭為內部員工的(Apple II 之后他轉正),當然 Apple 已經有一位牛逼的工業設計師 – Steve Jobs,從一開始到現在 Steve Jobs 都是工業設計團隊的一員,Apple 產品的外觀專利一直都有他的名字。所以那時的工業設計就是他倆做的吧,到了 Macintosh 階段,Jerry Manock 招了 Terry Oyama ,他有更好的繪圖技術。那一時期他們怎么做工業設計,估計情形或流程都比較簡單,Steve Jobs 領頭,除了牛逼的 vision ,他對工業設計的每一處都很懂只是不會畫圖, 而那時的工業設計不像現在那么跨學科,所以像 Jerry Manock 和 Terry Oyama 從現在來看的話既是工業設計師也是(機械)工程師。因為就這么幾個人,所以流程估計就是繪圖(手繪)和試制結合。當時 Steve Jobs 也不時與外面的設計師接觸,簽合同工,Jerry Manock 等也推薦外部的人,主要是斯坦福出來的,像做鼠標的 Dean Hovey 等,那時原型似乎是唯一的呈現,那些重視原型的設計公司很多都是在 CAD 應用前開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一代包括之前的設計師,計算機和 CAD 尚未進入他們的教育,模型課是最重要設計表達和實踐課程(從 Ive 回顧他的學校時代的一些采訪中亦可印證)。那時 Apple 的設計團隊看上去很開放和松散,那時還不叫工業設計部,而是非正式的 Apple Design Guild 。
Apple 不斷與外部設計師的合作,后來有了 Hartmut Essingler 也就有了現在的 frog design,有了 Snow White 。在與 frog design 合作過程中,Steve Jobs 讓他們做了很多現在稱為概念設計的設計,讓他們沒有限制地去設計,現在媒體上說 Apple 不作概念設計的意思是指 Apple 不作用來 PR 的概念設計。
到了 Steve Jobs 離開 Apple,除了與 frog design 合作終止(追隨 Jobs, 或許價格高?Steve Jobs 和 frog design 簽訂合作開始的月費是10萬美元),其他都一直進行,John Sculley 設計專業出身。1989年 Robert Brunner 被 Apple 招募成為工業設計總監,1991年他成立的獨立的工業設計部門,他招募了 Daniele De Iuliis(現在還是 Apple 的工業設計師), Tim Parsey 和 Jonathan Ive,Robert Brunner 曾說他的墓志銘是“the guy who hired Jonathan Ive!”(曾對 Ive 三顧茅廬),在他離開時推薦 Jonathan Ive 來掌舵。
那一時期 Apple 的工業設計并沒有特別之處,流程一般是大量手繪草圖到 CAD 到原型,其實現在也是,只是他們走在前沿,而且有 Steve Jobs。另外一點,Apple 現在工業設計之所以讓人感到特別,是因為和其他公司作比較,比如 Apple 強調原型、材料和工藝,是因為其他對 CAID 和 CAD 的依賴,這種依賴帶來了安逸。實際上 Apple 的工業設計部門很早就開始使用 CAD 了,在 Macintosh “Blackbird” 項目(PowerBook 500),為了對付復雜的曲線,當時一位自學成才的設計師 Ken Provost 就開始使用三維軟件,那時 Daniele De Iuliis 是在用 Mac 系統上一款二維設計軟件叫作 Ashlar Vellum。而如今在 Objectified 中看到的在 Jonathan Ive 身后的是一組加工中心。
Apple 的工業設計團隊很小,15人左右(具體不清,有更多數字的說法,但也要看怎么算),團隊成員非常國際化,和國內相比較明顯區別的是,很多設計師年紀不小但頭銜還是設計師( Ive 現在是44歲,對于設計師來說或許可以說是“黃金年齡”,國內雖然發展較晚,但從其他領域來類推的話,40-50歲早就不干活了),大多是老隊員, iMac (G3)時的設計師基本都留到了現在( Metropolis 雜志2005年12月說到這支隊伍沒有任何一人離開)。外觀專利的署名上基本是團隊,時有差別,比如有的專利某一人會缺席,可以看出他們的團隊合作程度,除了插頭底座這些小東西,Steve Jobs 是這個團隊的一員。
那么能讓 Apple 的工業設計如此出眾,主要在于執行,這包括了它的地位,如果設計在公司沒有實際地位(盡管大多數公司會用它來裝飾宣傳),那它就是常說的“美工”,比如工程師做出個盒子然后讓設計師也美化一下,如果設計執行不到位都會陷入這種狀態,這在互聯網產品設計中更明顯(因為分工等因素決定),工業設計相對較好,甚至是工程設計在流程上排在工業設計之后,但是如果沒有執行,還是和“美工”差不多,只不過順序換了一下而已。而在 Apple ,Steve Jobs 直接領導,Ive 是高級副總裁,設計在產品的最早時介入,與各團隊無論是硬件和軟件無法想象地緊密合作(和工業設計師團隊一樣,其他部門這樣的老團隊很多,試想這樣一個不斷創造牛逼作品一起合作10-20年,那種默契程度會是怎樣的情景),執行的程度也超越一般人的想象。Steve Jobs 說過“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真正去執行的人并不多。